牙體復形學是臨床牙醫不可或缺的基礎,無論是齲病治療、間接修復、咬合調整、美學重建,或是植牙後上部結構的規劃,都仰賴復形醫師的診斷能力與治療判斷。面對病人需求提升、材料與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,本屆理監事團隊在既有基礎上,持續將學會的會務、學術與制度向前推進,使牙體復形的價值能被更多人看見。
本屆的學術推動延續學會一貫的高標準,也更著重臨床實務的連結。今年度的春季與夏季研討會規劃更為縝密,不僅涵蓋間接修復、生物材料、美學復形、光固化與黏著等核心內容,也加入更多跨領域的治療觀點,例如深邊緣處理、牙周與修復介面的協調、功能與咬合的整體評估,以及植牙後修復策略等,使會員能從更全面的觀點理解牙體復形在治療流程中的定位。此外,學會逐步納入年輕醫師的臨床短講,使世代間的討論更加活躍,也讓臨床經驗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在會員間流動。
本屆在國際視野的拓展上也有所著墨。隨著全球治療趨勢快速變化,學會陸續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國際講者分享臨床研究、材料進展與實證醫學的治療觀點,使會員能掌握全球最新資訊。同時,我們也深化與國內牙周、修復、病理與植牙等相關專科領域的合作,讓學會的課程不再侷限於單一範疇,而是以完整治療鏈結為出發點,讓牙體復形真正成為具整合性的專業。
在專科制度方面,本屆持續推動訓練流程與審查架構的優化。隨著專科醫師與訓練機構逐年增加,學會逐步調整核心能力項目的定義與指標,使訓練品質在不同院所間能更趨一致,同時也更清楚地呈現牙體復形專科應具備的技術力與診斷力。本屆亦著手整理訓練醫院間的交流機制,鼓勵分享教學方式、臨床流程與案例討論,使各中心在訓練理念上能彼此借鏡,進一步提升整體教育水平。
科技的快速變化也成為本屆重要的關注點之一。數位化治療流程、AI輔助診斷、材料學更新與3D列印的應用,正在重塑傳統的復形觀念。許多原本需依賴經驗的治療步驟,已逐步被數據化、標準化,使臨床治療更具可預測性。面對這些變化,學會積極將相關議題導入課程,協助會員理解科技如何實際影響臨床決策,並提高治療的長期穩定性與安全性。
為了讓學會的運作更加完善,本屆也同步整理行政流程、內部架構與資訊系統,使理監事在推動會務時能更有效率,也讓各委員會的職責與權責更加清晰。雖然這些工作往往不易被外界看見,但正是這些基礎工程,使學會的運作更穩定,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。
面對瞬息萬變的醫療環境與病人期待,身為牙體復形專業的一份子,我們共同肩負著提升臨床品質、推動專業教育與守護國人口腔健康的責任。第十六屆在各位會員的支持下,得以穩健地推動各項會務,我也期盼未來能繼續與各位攜手,在臨床、研究與教育領域持續成長,讓牙體復形學在台灣的發展更加成熟與被重視。
各位會員 平安順心、學術精進。




